自8月29日华为“空降”发布Mate 60以来,关于这款新机技术讨论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。
除了5G和芯片,Mate 60的另一大看点要属——
“卫星通话”。
华为新机引爆“卫星通信”
龙头股价7天翻倍
早在去年,华为就已经想用天通卫星电话。但是当时技术上实现难度很大,所以去年9月Mate 50系列只上了北斗的短报文系统,核心就是用北斗卫星发短信。
但如今,Mate 60 Pro从发卫星短信直接升级到打卫星电话,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。
这是什么概念?
这就意味着,即使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情况下,也可以从容拨打、接听卫星电话,还可自由编辑卫星消息,选择多条位置信息生成轨迹地图。
想象一下,在电梯,地铁,地下车库...有些断网的地方,这项功能就太有帮助了。甚至去深山老林walk,也根本不用担心信号问题,卫星电话能为户外探险者、救援人员等提供更可靠的通信手段。
卫星通话是智能手机卫星互联网应用的最前沿,实现它的技术难度非常大。
这是革命性的,展示了中国在太空通信方面的实力,特别是带宽和设备端工程。
正如上一篇关于华为新机的文章所分析,华为Mate 60发布将利好华为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,其中就包括卫星通话板块。
果然,资本市场率先对卫星通话技术给予了热烈的“回馈”。
卫星通信的龙头概念股华力创通,截至9月6日,7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113%,股价翻倍。
除手机之外,另一重要终端——乘用车也迎来卫星通信量产上车的重要突破。
9月1日,极氰联合时空道宇共同发布全球最快量产卫星互联网乘用车。
极氪表示年底前,搭载车载卫星通信技术的 001 FR 将可开通双向卫星消息和卫星语音通话服务,在无地面网络覆盖或地面网络受损的情况下,实现收发消息,卫星通话,让过去没有网络信号覆盖的出行区域,从此对用户解锁。
万一遭遇紧急情况,还可以精准卫星定位,方便救援。未来,汽车用户可随时随地接入卫星网络,拥有全新出行体验。
从华为和极氪相继搭载卫星通信来看,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卫星通信服务技术和市场基本成熟,全面打开市场,使得卫星通信下放到除了专业领域专业终端外的广泛消费级市场。
那么,卫星通信是什么?有什么特点?行业前景如何?
什么是卫星通信?
其实,卫星通信并不是新技术,甚至可以说已相当成熟且应用广泛。
只不过,将该技术融入到商用手机中还比较新鲜。
卫星通信,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天上的人造通信卫星来收发信息,比如文字、语音。
传统地面通讯在海洋、沙漠、山区偏远地区等苛刻环境下,铺设难度大且运营成本高。
而卫星通信等于是将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,每一颗卫星就是一个移动的基站,为那些尚未被互联网覆盖的地区提供了“永不失联”的可能。
卫星通信的特点包括:
➀信号覆盖范围广,能够服务于偏远地区以及海洋;
➁自然灾害影响小:适合应急情况下建立通信连接;
➂不需要管线施工,不会受到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的影响。
正是基于这些特点,卫星通信的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。
比如,当自然灾害来临时,卫星通信形成稳定的网络环境,也可以实现图像、数据、语音的实时传输,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。
再比如,卫星通信在国防领域也具有巨大潜力。俄乌冲突期间,星链在快速恢复乌境内网络通信、支援乌武装力量情侦监活动和打击俄军目标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总之,借助卫星的广覆盖能力,弥补地面通信系统的不足,实现更广阔的连接。
卫星通信的“前世今生”
1957年10月4日,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斯普特尼克1号”发射成功,标志着人类正式开启了航天时代。
1958年1月31日,美国成功发射了 ”Explorer 1“人造卫星。紧接着,法国,日本也相继发射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。
继日本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,中国也在1970年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——东方红一号。
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,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,使中国成为继苏、美、法、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。
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,科学家们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,硬是手绘出了人造卫星的图纸,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。
自此,中国通信卫星事业发展已超50年。
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,当时卫星通信的主要用途是电视和广播信号转播,还有卫星电话、传真等。
通信行业的人应该都听说过摩托罗拉公司的“铱星计划”。
1987年,当时的通信巨头摩托罗拉提出了一项由77颗近地通信卫星组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,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电话通信。
但由于投入成本过大,用户体验又差,负债累累的铱星公司仅仅运营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迫申请破产。
进入21世纪,有了“铱星计划”的前车之鉴,后来的卫星通信公司的定位就开始转向为海洋、偏远地区等无地面网络的地区或应用提供服务,OneWeb、ViaSat、TeleSat等卫星通信公司陆续开始组建自己的卫星星座。
真正让卫星通信进入到大众视野,知名度最高的要属SpaceX的星链。
2015年,马斯克和他的SpaceX提出了星链计划,创建一个由4.2万颗小型卫星,相互连接组成的全球网络,以达到为世界上任何地方提供高速互联网的目的。
目前星链计划已发射超过4000颗卫星,可在36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星链服务,用户数已经突破100万。
卫星轨道属稀缺资源,“先登先占+先占永得”。
所以在星链计划推出后一年左右,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,就分别提出了“鸿雁工程”和“虹云工程”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。
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“新基建”,同年9月,提交GW-A59和GW-2星座频谱申请,计划发射卫星总数量达到12992颗。
2021年4月,国资委发文宣布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(中国星网)成立,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路线日渐清晰。
从已经发布计划的卫星星座规划来看,我国卫星互联网卫星规划总数量超过1.6万颗,目前大部分星座项目都已经发射了试验星。
卫星通信的行业前景如何?
尽管各界努力弥合数字覆盖鸿沟,但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,互联网覆盖依然存在很多难题。
有数据显示,全球超过70%的地理空间还未实现互联网覆盖。
未来通过低轨卫星通信接入互联网,与地面网络互补,才有可能实现全地域的互联网覆盖,将数字红利带到欠发达地区。
据知名航天咨询公司欧洲咨询公司(Euroconsult)2020年发布的《bet365体育投注》报告预测:
2019年-2028年全球卫星制造和发射的数量将比前十年增加4.3倍,2009年-2018年全球平均每年发射230颗卫星,预计2018年-2028年平均每年发射990颗卫星,市场容量达到2,920亿美元。
另外,低轨卫星宽带通信在海洋和航空接入方面也有很大市场空间,在船只、民航客机上安装固定卫星设备终端,可以实现在空中和海上的互联网接入。目前FCC已经允许星链在包括飞机、火车、汽车等移动运输产业场景部署,未来普及速度将持续加速。
行业普遍认为,2023年到2024年,卫星通信还可能将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。国内也在积极进行卫星互联网的产业和技术布局。
那么,卫星通信产业链中哪个环节价值最大?
卫星通信产业链包括三大环节。
上游主要为卫星制造、发射以及地面设备领域,中游为卫星通信网络的运营商,下游主要为卫星通信具体的应用场景,包括军方、政府、民用等。
其中,上游的卫星制造和中游的卫星运营服务,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占比最大。
SIA(美国卫星工业协会)的数据显示,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价值高达2790亿美元,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地面设备部分(主要是卫星导航系统、卫星电视天线、小口径终端等),占到产业的50.9%;其次是卫星服务(卫星电视、数据/语音业务、遥感),收入占到卫星产业的42.3%,达到1180亿美元;而卫星制造和发射收入分别仅占137亿美元和57亿美元。
当下,全球各国都高度关注卫星通信的发展,先来者将具备先发优势,成熟的发射体系以及配套服务将会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。
近年来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景气度不断提升,随着商业应用的不断普及,后续市场空间广阔,同时带动卫星制造以及运营服务等领域快速发展。
作为在中国母基金领域深耕了十多年的机构,钧山合作了近200家优秀的GP伙伴,已经间接投资覆盖了多个商业航天领域的龙头企业:星际荣耀、天仪研究院、航天驭星、蓝箭航天、九州云箭、千乘探索、长光卫星、九天微星等,覆盖了民营火箭、卫星研发与制造、星地通信等商业航天的主要领域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
添加您的专属顾问
了解更多前沿科技的布局机遇
风险提示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性不做承诺与保障。过往成绩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,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。任何人依据本文做出投资决策,风险自担,信息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、法规及相关责任。